红石峡——镇北台风景名胜区

2017-06-30
414

红石峡,位于古城榆林以北3公里的红山脚下。因山皆红石而得名,又因两峰高耸山势雄伟,被称为“雄石峡”。红石峡不但以其天成雄秀的景色闻名遐迩,更以两岸琳琅满目的摩崖题刻引人入胜。峡分东西两崖,东崖高11.5米,长307米,西崖高13米,长333米,现存题刻164幅,字大者丈余、小不及寸,其中真、草、隶、篆俱全,更有满文题刻,堪称一绝,从而赢得了“塞上碑林”的美誉。

题刻有象征民族大融合的“中外一统”、“汉蒙一家”等;有表现明代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的“榆关雄峙”、“大漠金汤”、“雄镇三秦”、“威震九边”等;也有反映我党早期革命和抗日战争的“力挽狂澜”和“还我河山”等。

据碑石记载,红石峡东壁原为宋元名刹“红山寺”,明成化年间复修改成“雄山寺”,清康熙年间再修,更名“镇远寺”,以后又复称“雄山寺”。现有大小洞窟34个,大多开凿于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。石窟的开凿,巧妙地结合了地势,或左右连接,或上下相通。天门、地门直通天地,给人以幽静、神秘之感。窟内藻井题材丰富,风格独特,雕刻精美,佛与道的协和统一,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巧妙布局,使其成为明时榆林文化信仰的典型代表。

红石峡,不仅以其奇伟的雄姿著名,更以其秀美的山水争胜。红崖对峙、榆溪中流。长城穿河而过,雄关冲霄侧立;再加上石渠蜿蜒,石桥拱卧,石窟栉比,石刻如鳞,石路萦回,古寺错落,所以几乎在它成为九边重镇的同时,也就成了游乐憩息的胜境,“榆林八景”之——“红山夕照”,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。


    

崔然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东崖全景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石窟藻井


        

石峡东壁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石峡西壁 

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三公里处,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镇北台始建于明万历33年(1607),属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观察所之一,是西北地区长城要塞。台呈正方形,分四层叠起,总高30余米,台基北长82米,南长76米,东西各64米。底层高10.7米,拾级而上达底层上面,此层四边距二层台基12米,四周相通,十分宽敞,过去这层屋宇环列,为当年守台将士的营房,现房基、柱础犹存。第二层台高11. 4米,方台上周长130米,四边向中心各收缩5米为三层台基。二层台南开一“洞门”,洞门题额“向明” 二字为建台时涂宗浚所书,由洞门内甬道通至三层。第三层高4.2米,方台上周长88米,四边向中心收缩3米为四层台基。第四层高4米,方台上周长为66米,四层顶中部,原建有砖木结构方形望哨棚—座,清末哨棚坍塌。镇北台各层均表砖包砌,各层台上边均砌砖垛口,高约2米,并砌有望口,现苔痕班驳,显得格外古朴巍峨壮观。 高台百尺上凌空,威镇长城亘占雄。

当年边塞高台、孤城、羌笛、笳声,漠漠风沙,飘飘寒云、南去飞雁……全然是幅不胜悲放苍凉、烽火刀兵的古代边塞景观。然而当民族和睦相处,蒙汉互市又是绸缎、盐茶、烟酒,牛羊成群,帐包鳞次,驼叫马嘶,人声鼎沸,一派民族贸易热闹景象。如今,登台眺望,东南林网农田,古城新貌;西北塞外风光,大漠苍茫。俯视台下,易马城、款贡城、红石峡和峡上碧波荡漾的平湖秀色,使人心胸开阔,心旷神怡。

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、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,素有中国长城“三大奇观之一”和“万里长城第一台” 之称。

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冰雪长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东门雪景

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二层上三层通道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题刻


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夕阳下的镇北台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榆树


     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镇北台记石碑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镇北台西北


              

正面题刻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主景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